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3120190031 平陽新聞網 版權所有 中共平陽縣委宣傳部 主管 平陽縣融媒體中心(縣廣播電視臺) 主辦 浙ICP備13002923號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均為平陽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 © 2018 m.cfj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通訊員 陳騁 文/攝 編輯 王秀華
唐代平陽埭頭佛日禪院祖師玄機是平陽歷代縣志所載佛教方面最早的人物,早于五代南雁開基祖高僧愿齊。玄機,俗姓戴,是永嘉大師玄覺胞妹,因為出家比她哥遲,故稱“女弟”,即師妹。玄機是我國禪宗史上有名的尼師,其創建的佛日禪院是平陽縣最早的寺院,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
鰲江下游流經錢倉、埭頭段,形成一個大匯,恰似“曲項向天歌”的“曲項”,即鵝頸。明代正統年間(1436-1449),平陽知縣章惠選擇在鵝頸的地方造了一個大埭,即古代水利設施的大壩,以阻止江潮入侵,旱時可以蓄淡水,用來灌溉農田,故名鵝頸埭。在鵝頸埭頂部地方的村落即埭頭村,古屬錢倉鎮,有吳家渡,有渡船至江南,今有鰲江一橋通龍港市,南來北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
古時那里沒有錢倉鎮那樣繁華和喧鬧,枕山臂江,清幽靜謐,永嘉(指今溫州市鹿城城區)尼姑玄機選中埭頭村后山作為自己清修之地。景云二年(711),她在山麓建佛日禪院,平時在后山石窟中打坐,參禪習定。
玄機每日在石窟中靜坐,心如止水。有一天,她忽然想道:“法性清明瑩澈,原本沒有去沒有住。討厭喧鬧而耽寂,難道就是通達嗎?”于是她從石窟中站了起來,不再枯坐,出門云游,曾參拜雪峰禪師,以印證自己修習所到的程度。據冒廣生《永嘉高僧傳》載,此“雪峰”不是福州雪峰山的著名禪師“雪峰”義存(822-908),因為那時玄機早已不在世。她參拜的是廣東嶺下雪峰禪師。地方上流傳,埭頭山(即大日山)唐代時有一座雪峰寺,玄機參的是那寺里雪峰禪師。當玄機佛日禪院(后改名大日禪院)興起時,雪峰寺走向衰退,最后沒了,至今只剩下依稀的寺址,因為“大日”把“雪峰”熔化了。其實大家如在同一座山,玄機在參雪峰禪師時,應該不用說來自大日山,而可以說:“我就在山下的佛日禪院,咱們是鄰居。”歷代《平陽縣志》《溫州府志》都沒有記載唐代平陽有個雪峰寺。
我國禪宗經典巨著宋代《五燈會元》有玄機參雪峰的著名“寸絲不掛”公案:
雪峰問她:“什么地方來?”
玄機回答說:“大日山來。”
“要是出來,就會熔化掉雪峰。”
他們針鋒相對,各出禪機妙語,玄機用雪峰的名字雙關法先贏下第一回。
雪峰接著問:“你叫什么名字?”
“玄機。”
玄機就是黑色的織布機,雪峰馬上借她名字反唇相譏,發難道:“你每天織多少布?”
玄機反應很快,對答如流:“寸絲不掛!”
有斬釘截鐵、快劍斬亂麻的味道,她又贏了第二回。“寸絲不掛”成語,比喻心無一點掛礙。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載:“南泉師問陸宣大夫:‘十二時中作甚么生?’陸曰:‘一絲不掛。’師曰:‘猶是階下漢(門外漢)。’”寸絲不掛與一絲不掛的意思一樣,“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玄機說完這句話,就行禮告辭。可是沒走幾步,雪峰要她回來,說:“你袈裟拖在地上了。”
玄機一聽見,馬上轉身回頭看自己袈裟是否拖著地面了。雪峰見她如此,就說:“好一個‘寸絲不掛’!”
最后一回,玄機輸了,輸在動作上,敗下陣來,說明她還有牽掛,心動了,沒有做到如如不動。
玄機還隨玄覺到廣東韶州廣果寺參謁禪宗六祖慧能。玄覺與慧能大師非常投機,言下得悟,留下住了一宿,因此被稱為“一宿覺禪師”。玄覺寫出了留傳千古的《證道歌》:“君不見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玄機也相應寫出《圓明歌》。圓明,指圓鏡明亮光潔,引申為佛教方面徹底領悟的意思。《證道歌》長,《圓明歌》短,兩者互為表里,都是七言為主,中間穿插一些三言句。《圓明歌》幾乎已失傳,溫州市圖書館古籍部中所藏清康熙歲貢周天錫《樗庵日鈔》中有,胡雪岡論文《永嘉禪宗大師玄覺和玄機》里有引用,老居士曾承木先生也曾到市館抄錄,非常珍貴,全文云:
尋枝摘葉終非極,應須向底契根覓。
如是吾儕修道人,善惡攀緣都無益。
更尋妄想涉狂風,悻然自好受羈籠。
不知觸處皆無相,將心原地等虛空。
虛空元來無所囗,大千世間亦無為。
青青翠竹何曾異?是名芥子納須彌。
真如實際真奇哉!無增無減無去來。
聲香味觸嘗三昧,一朵蓮花火里開。
病是誰?藥是誰?阿誰有病阿誰醫?
當初妄錯令除糞,覺后原來無所除。
真是誰?妄是誰?但將此事體中推。
勸君努力急須薦,莫向寶山空手歸。
真無相,妄無形,觀心心亦是虛名。
天鼓自然空里響,尋聲縱有復何停?
垢是凈,凈是垢,兩邊放下逍遙走。
任是狂犴百年修,終不解如師子吼。
不求靜,不求喧,本來此性是天然。
起坐不離家業地,猶如到岸舍舟船。
據乾隆《平陽縣志》,唐玄宗開元元年(713)五月八日,玄機在永嘉縣(今屬溫州城區)雁池坊的凈居尼院中圓寂,“倒立而化”,倒立著死了,標新立異。玄覺看到這樣子,大聲說道:“你生也顛倒,死也顛倒!”玄機尸體才倒下來。第二天,大殯收殮后,當晚三更雷公閃電,玄機靈柩不見了。過了兩天,有人從平陽大日山來,說當天晚上天空中有簫、磬所演奏的音樂,第二天人們發現玄機靈柩已被安置在山上巖洞里,于是她的徒弟把靈柩運下山來,火化后把所得的舍利子安葬在寺附近,在上面建了一座塔,取名圓明塔,出自其所撰《圓明歌》名,并把山上那塊下面巖洞放玄機靈柩的龜形巖石命名曰“機巖”。
唐咸通年間(860-874),佛日禪院改名大日禪院,后又名大日寺。清咸豐三年,平陽發生了一次大災害,颶風大雨,大日寺南面小山丘上釋迦如來寶塔倒塌了,塔磚中有一塊上面刻著《大日寺塔記》(見民國《平陽縣志》卷五十五《金石志》),說:“至先天二年癸丑五月八日辭眾,至一更寂滅,入函禮祭,至九夜三更時失卻尼棺。天明,尼眾等尋至峰頂龜形石下,見函櫬端然于此,故知鬼神之所移也。”先天二年,即開元元年(713)。據塔磚記載,玄機是在埭頭佛日禪寺圓寂,沒有“倒立而化”的說法。塔記中說玄機靈柩被“鬼神”從佛日禪院移到后面大日山上巖洞(機巖)里,不同于明代弘治《溫州府志》、乾隆《平陽縣志》等文獻中說玄機靈柩從溫州城內不翼而飛,“飛”到平陽埭頭大日山上。
大日塔磚:
民國《平陽縣志》卷五十五《金石志》中還記載大日寺塔磚有兩種,一塊上刻“大日塔磚”四個大字,另一塊刻“東鄉塘下保弟子陳文質并妻章五娘、男公進、公典奉為妣親徐一娘舍磚一千一百片入寶塔中記”。
大日寺大殿五開間,總面積三百多平方米,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掉,眾尼星散。1978年冬開始重建,恢復原名“佛日禪院”,1988年總面積有一千五百多平方米。1988年春,詩詞學會楊奔、周干、王光銘等十多位先生到佛日禪院雅集,向眾尼介紹玄機事跡,并到后山參拜玄機巖窟和機巖,所作詩詞發表在溫州詩詞學會刊物《東甌詩訊》第六期(平陽專輯)上,其中楊奔老先生《重訪大日山玄機遺址》(二首),其一云:
兩度尋幽入翠微,只因舊志識玄機。
云迷禪窟師何在?夢繞機巖柩已飛。
三界無安知者寡,寸絲不掛解人稀。
袈裟著地皆青草,且盡馀樽酬落暉。
1999年6月21日,曾承木先生等發起,玄機圓寂1287周年法會在佛日禪院隆重召開。在籌備中,曾先生他們到埭頭村調查大日寺塔基,在村里找到民國《平陽縣志》中所記載的塔磚,共三塊,比民國志多了一種,非常難得。回想起筆者有緣也參加了此次盛會,回來后曾寫了三首打油詩,發表在縣詩詞學會《南雁蕩詩訊》1999第3期),“有詩為證”:
無價塔磚傾耳聽,善男信女豈能醒?
橫陽文物古來盛,此處無疑最夢縈。
雪峰寺址已模糊,青草沒腰深不逾。
不掛寸絲真灑脫,眼前裹足幾人趨!
汗濕緇衣渾不覺,山間梅子不流酸。
機巖圣地今朝拜,大日圓明簫磬寒。
去年秋天,筆者到佛日禪院(即大日寺)訪塔磚。主持雪巧師說三塊塔磚在院里,果然,一房間玻璃柜里藏著三塊厚重的塔磚,可以說是鎮院之寶。兩塊與民國志所載相同,另一塊一面有塔形圖案,塔身上刻著“大乘妙法蓮花經”七字,另一面也是一個塔形圖案,塔身上刻著《密跡金剛神咒》。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新平陽報”、“平陽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平陽新聞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