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3120190031 平陽新聞網 版權所有 中共平陽縣委宣傳部 主管 平陽縣融媒體中心(縣廣播電視臺) 主辦 浙ICP備13002923號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均為平陽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 © 2018 m.cfj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記者 荏苒 編輯 王秀華
蘭衍局,別署冶齋,畬族人,1980年12月出生于鰲江,任鰲江鎮第七小學校長,系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師從王迅、周鴻圖等。其作品曾入展浙江省第六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獲全國教師書法大賽銅獎、浙江省第六屆青年書法選拔賽優秀獎等。
初次見面,蘭衍局將自己的書法作品呈現于記者面前。約摸30厘米見方的作品以白色托底,展開的淺色扇面上,“琢玉成器”四個字依次排開,似儒雅君子,剛柔相濟、疏朗有韻。隨后,在文化氛圍頗濃的“回書院”中,他將自己的故事緩緩講來。
蘭衍局真正開始習書始于就讀浙江省少數民族師范學校期間。該校是一所十分注重學生書法的特色學校,粉筆、鋼筆、毛筆是學生們的必修課。每天中午和晚上,學校都為學生安排了書法學習,而為書法特長生開設的“近墨閣”更是蘭衍局常去的地方。
就讀師范的第二年,他與其他書法特長生自發組織小課,向麗水市書協主席王迅學習。作為文學教師,王迅十分注重字外功夫。在指導學生練習書藝技法的同時,他還鼓勵學生多讀書。這為蘭衍局今后進一步研習書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兩年時間,蘭衍局在王迅的指導下臨摹《蘭亭序》等行書字帖,探索行草書奧妙。也就是在那時,他開始陸陸續續地參加麗水地區的書法賽事。當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現在展廳時,他對書法的熱愛也更增一分。
畢業后,他被分配到當時的墨城鄉南洋完小。住校任教的日子漫長而孤獨,他便將閑暇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讀書臨池不放松,守住寂寞做真功。”他將師長王迅的話時刻記在心里。他的時間用在了讀書、習書、書藝交流上,也用在了參展、看展上。
4年后,他被調到鰲江一小任教。此時的他雖然忙碌卻仍堅持筆耕,勤習不輟。他告訴記者:“這些年,我對書法的興趣一直不減,任何學習的機會都會盡力把握。記得有一次,我在溫師院(老院)函授期間,因為發現陳忠康老師晚上在附近學校授課,便帶上“林散之”先生的字帖去找他討教。陳老師對于我帶的這本書法雜志十分感興趣,當場就寫了多幅作品。這讓我現場感受到了他行筆時如行云流水的美感。之后,我多次跑去聽他的課。函授結束后,陳老師的作品也成了我搜集的對象。”連他自己也沒有料到,就是因為這次邂逅,他的書風有了一次轉變,由原來的大字漸漸往小行書方向發展。也正是由于這次邂逅,他的書藝有了一次突飛猛進。他的小行草陸續入展省、國家級書法展。
調任鰲江小學后,閑暇時間雖然更少,但他總能見縫插針,為習書騰出時間。出差時,他傾囊購書;閑暇時,他梳理書法知識體系、參加高研班;連續2年時間,他堅持每個月自駕前往杭州,向周鴻圖(杭州師范大學教授)學習褚遂良楷書《陰符經》。美院科班畢業的周鴻圖對于書法的認識全面而深入,這讓蘭衍局在習書的道路上打開了另一片天地。他開始注意習書時的發力技巧,開始注重不同筆墨紙硯在使用時的細微差別,開始近距離感受真跡筆法奧妙……并于近兩三年自學小楷。
他告訴記者:“對字的感覺來自日積月累,從臨摹到創作,直至書風的形成,這個過程是水到渠成。”博覽群書經歷沉淀后,那一股氣韻便逐漸成型。而修煉書法的過程,亦是研習文化的過程。多年來,蘭衍局的書法由豪放的大字行書到瀟灑的小行書,再到樸實的楷書,正是他經歷沉淀后,漸漸歸于平靜樸實的結果。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新平陽報”、“平陽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平陽新聞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