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3120240004 平陽新聞網 版權所有 中共平陽縣委宣傳部 主管 平陽縣融媒體中心(縣廣播電視臺) 主辦 浙ICP備13002923號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均為平陽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 © 2018 m.cfj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陳正印
琴棋書畫,古來稱為“文房四藝”,而琴居首。琴在古代泛指古琴;古琴有九德之說: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君子之器,象征正德。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本文要談的則是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的《瀟湘水云》與它的創作者浙派古琴創始人郭沔。
中國十大古琴曲之《瀟湘水云》
中國十大古琴曲指的是《流水》《瀟湘水云》《梅花三弄》《陽關三疊》《醉漁唱晚》《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陽春白雪》。其中的《瀟湘水云》產生于南宋末年,作者郭沔,字楚望。
《瀟湘水云》曲譜最初見于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權(1378-1448)編纂的古琴譜集《神奇秘譜》,共分十段:1、洞庭煙雨;2、江漢舒晴;3、天光云影;4、水接天隅;5、浪卷云飛;6、風起云涌;7、水天一碧;8、寒江月冷;9、萬里澄波;10、影涵萬象。
所謂“琴為心音”,為了更好地理解琴曲表達的意思,少不了要解析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心境。關于《瀟湘水云》的創作背景,主要有楊蔭劉提出的“元兵南下說”和吳釗提出的“韓侂胄被殺說”。兩說相同處則是均認為作者郭沔隱居于湖南衡山附近瀟湘兩水交匯處的小山村,遙望遠處被云霧遮蔽的九嶷山,心有所感,譜成該曲。于是,郭沔隱居瀟湘而創作琴曲《瀟湘水云》的說法,便有了廣泛影響。
然而,近年也有研究者指出兩說都不可靠,因為都沒有確鑿的史料依據,只不過是望文生義罷了。且細究起來,甚至還各有自相矛盾之處。首先,若取“元兵南下說”,則與郭沔的卒年不合。據元代袁桷《清容居士集》所載楊纘于郭沔去世后編訂《紫霞洞譜》,且楊纘于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去世的事實,一般將郭沔去世時間定為1260年左右,這倒是相符的。問題是此時離南宋都城臨安被元兵攻破還有16年左右,元兵還遠未打到長江之南來,郭沔又是更南邊的永嘉(今溫州地區)人,無所謂自北南遷到湖南的道理。其次,若取“韓侂胄被殺說”,所謂韓黨張巖棄政退隱,開始整理古琴曲,后來這些曲譜為門客郭沔所得,遠徙瀟湘。問題是郭沔后來仍然活躍于琴壇,且對浙江一帶的琴人如毛敏仲、楊思農、徐天民等人有非常大的影響,這不是遠離浙江隱居湖南衡山者所能做到的。因此,這里的“瀟湘”應該只是文化意象,而不必是作者郭沔真正到過的地方。
作為文化意象的“瀟湘”,被研究者歸納為“恨別思歸”與“和美自得”兩種意境。而生活在南宋末年的琴師郭沔,面對“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國情,想起自己長期客居他鄉的飄零身世,心中不能無恨,以琴曲《瀟湘水云》表現家國之恨便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作為一個社會地位不高的普通士人,對于國家大事自是無能為力,能做的也只是隱居鄉野,寄情山水,暫時忘卻塵世煩惱,從而表現出閑適情懷來。聆聽《瀟湘水云》,我們也不難從中品味出“恨別思歸”與“和美自得”兩種相互交融的情境來。
《瀟湘水云》創作者郭沔是平陽人
古琴曲《瀟湘水云》名滿天下,那么其創作者郭沔是什么人呢?郭沔(1190?-1260?),字楚望,溫州平陽縣人,大致生活在南宋光宗、寧宗和理宗時期,是大官張巖的門客。張巖曾在寧宗朝嘉泰年間兩度任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開禧年間任知樞密院事(相當于國家軍委常務副主席)。
關于郭沔是哪里人,明朝朱權《神奇秘譜》題解說:“臞仙曰:是曲也,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為瀟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為曲,有悠揚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興;更有滿頭風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泵鞔_說是永嘉人。然而,南宋永嘉廣義指的是古永嘉郡,即溫州地區,含平陽縣;狹義則指永嘉縣,治所在今溫州市鹿城區。憑什么說是平陽人呢?原來在當時,俞德鄰《佩韋齋輯聞》就有這樣的記載:“《韓非子》載‘師曠鼓琴’事,雖幾于誕,然或者有之。余里人郭楚望,以善琴名淳景間。一日,郡守資政趙公招飲雁浥閣,月夜鼓一再行,有物似魚非魚,跳躍于池中者數四,守怪之,莫測也。他日,復鼓前操,復跳躍如故。明日,涸池水索之,得無射律管,蓋沉埋歲久,適鼓亦無射調,聲應氣求,故如此,然亦奇矣!彼^“余里人”,表示郭沔是俞德鄰的老鄉,即同縣人。而據俞德鄰之子俞希魯編撰的《至順鎮江志》,俞德鄰系“永嘉之平陽人”。可見郭沔確實也是平陽人。
郭沔與南宋平陽郭氏
據元末明初文學家蘇伯衡的文章《時思堂記》和《郭府君墓志銘》記載,平陽郭氏系出唐朝名將郭子儀。唐末僖宗廣明年間(880-881),郭子儀七世孫郭太初因避黃巢之亂,始遷平陽,居錢浦(今平陽縣鰲江鎮錢倉社區山垟村);二世郭景孜徙居郭宕(今蒼南縣龍港鎮郭宕村),繁衍成族。而據民國版《平陽縣志?選舉志》記載,南宋郭樞,居坊郭(即今平陽縣城昆陽鎮),學究科,廣西提刑,郭鎮孫;郭鎮,紹興二年(1132)進士,信州判;郭洙,文職,通判,郭鎮子。雖然郭鎮、郭洙居里不詳,但既然郭樞為平陽縣城人,可推知自其祖父郭鎮甚至更上輩,郭氏這支已遷居平陽縣城。而當時居平陽縣城的郭氏族人還有郭希先、郭載、郭拱辰,均為武進士?梢娨盐禐榇笞。
此外,筆者有文《南宋狀元周坦籍貫考》(見《新平陽》報2018年11月21日副刊“文史館”),曾據周坦《顯考梅莊公暨妣郭氏碩人墓碑銘》(見瑞安《周正議巷周氏宗譜》),推得周坦之母郭氏為平陽縣城人,且應為郭子儀后人?芍苣腹吓c郭鎮祖孫為同族。
那么,以上所述與郭沔又有什么關系呢?據現存平陽地方文史資料看來,南宋平陽郭氏應無其他支派,也就是說郭沔應也屬該族系。而從郭鎮、郭洙、郭樞祖孫三代之名看來,筆者發現竟是按五行相生取名的。五行金、木、水、火、土,“鎮”從金,“洙”從水,“樞”從木,所謂“金生水”“水生木”,正相符合。再看郭沔,“沔”從水,應正是郭鎮同族,與郭洙同輩。郭沔年少學琴,可知家庭財力很不一般,若確實居平陽縣城,當有更多的便利條件以打好基礎。
郭沔為浙派古琴創始人
中國古琴文化源遠流長。到了宋代,各種風格的琴派競相出現,其中的浙派古琴具有“質而不野,文而不史”的特色。而南宋郭沔的橫空出世,才最終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浙派”,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備受世人贊賞。當時的琴壇原有兩個流派較為出名,一個是偏于“剛勁”的“京師派”(承自北宋都城汴梁),一個是偏于“纖麗”的“江西派”。郭沔吸納二派之長,加以融會貫通,為“浙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經郭沔和他的弟子劉志芳,再傳弟子毛敏仲、徐天民等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浙派”古琴“平淡清越”的風格。同時代的其他琴派更注重于彈奏舊曲,而郭沔開創的“浙派”則是新舊兼攻,特別是加強了新聲創作。總之,無論是在整理舊曲、創作新聲方面,還是在授徒傳藝方面,浙派琴家都頗有建樹。故此在當時的古琴各派中,浙派尤其受到人們的推崇,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浙派古琴的代表性曲目有郭沔創作的《瀟湘水云》《泛滄浪》《秋鴻》,劉志芳創作的《忘機曲》《吳江吟》,毛敏仲創作的《漁歌》《樵歌》,徐天民創作的《澤畔吟》,等等。毛敏仲、徐天民還編著了《紫霞洞琴譜》,被世人稱為“浙譜”。
長空雁過只留聲
作為浙派古琴的開派宗師,郭沔名聲很大,但留下的痕跡卻相當少,讓人頗有“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憾。我們也只好憑借如今還能見到的極其有限的史料追思斯人風采。
元代文學家袁桷有詩《述郭楚望〈步月〉、〈秋雨〉琴調二首》,為我們描繪了郭沔創作的《步月》和《秋雨》這兩首早已失傳的琴曲作品,其一是《步月》:“明月當清空,流光滿西墀。振衣獨徐行,耿耿長相隨。我心如明月,萬古無成虧。偶逐區中名,遂為塵所欺。抱影長夜吟,別鶴同離思。行矣歸故山,探玄結幽期。幽期永勿諼,長嘯彈朱絲。”其二是《秋雨》:“欹枕絕幽夢,臥聽秋雨鳴。寒葉不自持,槭槭金石聲。清商肅萬物,此聲何不平?寤嘆生遐心,夙昔羞近名。千金隴頭客,荏苒朱顏驚。此夕秋思深,斷續難為情。載歌招隱詞,臨風寫馀清!痹鲆栽娋痴宫F琴境,表達了對郭沔心境的理解,主要有歸隱、思鄉、傷逝等情懷。值得注意的是這與上文所述《瀟湘水云》表現“恨別思歸”又是相合的。那么,郭沔最終是繼續隱居杭州,或是寓居湖南,又或是回到故鄉溫州乃至平陽呢?我們再來看俞德鄰《佩韋齋輯聞》那條記載,有“郡守資政趙公招飲雁浥閣”。查《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七十,有“理宗淳祐二年(1242)……十二月……資政殿學士趙與懽(按,“懽”為“歡”之異體字)知溫州”;再據《弘治溫州府志》,有“知溫州軍州事……趙汝騰,直煥章閣知,淳祐元年;趙與歡,資政殿學士知,三年;趙汝鐩,中奉大夫知,五年”,可知請郭沔彈琴的“郡守資政趙公”正是于理宗淳祐三年到四年(1243-1244)任知溫州軍州事的資政殿學士趙與懽,也就是說郭沔約54-55歲時在溫州。可見他晚年在溫州甚或是回家鄉平陽隱居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郭沔作為張巖的門客,與張巖之子張侃頗有交往。張侃字直夫,號拙軒,著有《張氏拙軒集》,中有兩則筆記與郭楚望相關,其一:“又《高山流水》,鍾子期所作;《箜篌引》,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今《流水》有‘公無渡河’聲,公無渡河,因渡河溺水,援箜篌而歌之。士友郭沔,相與笑后人穿鑿云。”其二:“郭沔云:‘詞中仄字,上、去二聲,可用平聲;惟入聲,不可用上三聲。用之,則不協律。近體如《好事近》《醉落魄》,只許押入聲韻。’”其一談琴,其二談詞,可見郭沔不只是琴家,對詞也是深有體會,應該有詞作,惜已失傳。
結語
平陽古琴文化史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晉代橫陽令賀韜(一作韜義)。據《古琴疏》所記,賀縣令彈琴時,引來叫作“防風”的精靈在庭中翩翩起舞。這個傳說意在贊揚其琴技出神入化,達到驚天地動鬼神的地步。到了宋元時期,平陽縣城嶺門還出了個叫林元彬(字文卿)的古琴大師,在長林曲水間彈奏《秋鴻操》,真所謂“此曲只應天上有”,致使循聲而來的人們紛紛傳言遇到了神仙。值得注意的是朱權《神奇秘譜》中有名曲《秋鴻》,后人多認為實為郭沔所作;而《秋鴻操》很可能就是《秋鴻》,正是郭沔傳下來的。而在平陽本土詩人林景熙筆下,“素琴攜就竹西彈”“攜琴曾此寫風泉”“寒窗琴冊燈花曉”“晝閑謾寫琴三疊”“意閑自得琴書樂”……涉琴的詩歌簡直不勝枚舉。有這樣的鄉土文化背景,平陽走出了郭沔這樣的古琴創派宗師,寫出了號稱“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的《瀟湘水云》,也就不足為奇了!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新平陽報”、“平陽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平陽新聞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